【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解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一篇散文,全文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月夜漫步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本文将从文章内容出发,总结其思想感情,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
一、文章思想感情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虽篇幅短小,但情感丰富,主要表达了以下几方面的情感:
1. 孤独与苦闷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处逆境,内心难免有孤寂之感。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正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2. 豁达与超脱
尽管身处困境,苏轼并未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能以欣赏自然、享受当下的态度面对生活。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表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内心的宁静。
3. 友情的温暖
文中提到“怀民亦未寝”,说明张怀民与他一样,在深夜独处,彼此理解、互相慰藉,体现出一种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4. 对人生的感慨
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感叹月夜之美,实则暗含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释然。
二、思想感情分析表
| 情感类别 | 表现句子 | 具体体现 |
| 孤独与苦闷 | “念无与为乐者” | 作者在夜晚无人共赏月色,流露出内心的寂寞与落寞。 |
| 豁达与超脱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平静与超然物外的态度。 |
| 友情的温暖 | “怀民亦未寝” | 张怀民同样未睡,二人默契相知,体现出深厚的友情与心灵共鸣。 |
| 对人生的感慨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表面写景,实则表达对人生、时间的思考,透露出一种淡然与释怀。 |
三、结语
《记承天寺夜游》虽是一篇简单的游记,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苏轼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豁达的心态,体现了他卓越的精神境界。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的自我调节与精神升华,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