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失色的词语意思】“大惊失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因震惊或害怕而脸色骤变、神情慌张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生动,能够准确表达人们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心理反应。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大惊失色 |
| 拼音 | dà jīng shī sè |
| 出处 | 《汉书·霍光传》:“光为人沉静详审,……每有大事,未尝不先闻,故人莫能测其意。……光之于帝,犹父之于子也。……然帝年少,好游猎,光不敢言,但默然而已。……后帝欲立昭帝为嗣,光曰:‘不可。’帝曰:‘朕已许之。’光曰:‘臣不敢奉诏。’帝怒,光伏地,帝大惊失色。” |
| 释义 | 形容人因受到极大的惊吓或震惊,脸色突然变得非常难看,神情慌乱。 |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补语;多用于书面语 |
| 近义词 | 惊慌失措、惊恐万状、面如土色 |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泰然自若、从容不迫 |
二、词语解析
“大惊失色”由四个字组成:
- 大:表示程度高,强调事情的严重性;
- 惊:指惊讶、震惊;
- 失:失去、改变;
- 色:脸色、表情。
整体意思是:因为极度震惊,导致脸色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或不安。
三、使用场景
| 场景 | 示例 |
| 突发事件 | 他看到车祸现场,吓得大惊失色。 |
| 意外消息 | 她听到自己被解雇的消息,大惊失色。 |
| 恐怖场面 | 看到恐怖电影中的镜头,观众大惊失色。 |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1. 不要滥用:该成语多用于描写较为严重的惊吓情境,不宜用于日常小意外。
2. 注意语境:使用时要确保上下文符合“极度震惊”的语境,否则可能显得夸张。
3. 避免重复:在写作中尽量避免频繁使用,以免影响语言的多样性。
五、总结
“大惊失色”是一个形象生动、情感强烈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遭遇重大打击或突发状况时的惊恐反应。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使用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在写作或口语中运用这一词语,增强表达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