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乃的意思】一、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正确判断石兽在河中的位置,从而成功打捞石兽的故事。文章通过这一事件,传达了“实践出真知”和“不可拘泥于书本知识”的道理。
在文中,“乃”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常用于表示“于是”、“就”或“才”。理解“乃”的含义有助于准确把握文意,尤其是在句子的逻辑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为《河中石兽》的原文、翻译以及“乃”字的具体用法分析。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文章标题 |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乃”的意思 |
| 作者 | 纪昀(清代) |
| 出处 | 《阅微草堂笔记》 |
| 主题思想 | 实践胜于空谈,经验比理论更可靠 |
| 关键词 | 石兽、河、僧人、老河兵、乃 |
| “乃”字常见用法 | 表示“于是”、“就”、“才”等 |
| “乃”在文中的例子 |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乃反溯流逆上矣” |
三、原文与翻译对照
原文:
> 河中石兽记,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山门被河水冲毁,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到河中寻找那两个石兽,结果始终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去了。于是划了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在河中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踪迹。
原文: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激渐深耳。”
翻译:
> 有一位讲学家在寺中讲学,听说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常识,这两个石兽不是木头做的,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带走呢?石性坚硬沉重,沙性松软浮扬,它们会埋在沙子里,逐渐被水流冲得更深罢了。”
原文: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之性坚重,水之性轻清,水激则石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
>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河中丢失的石头,应该到上游去找。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水轻而清澈,水流冲击时,石头反而会逆流而上。”
四、“乃”字详解
| 句子 | “乃”字解释 | 含义说明 |
| “乃石性坚重” | 是 | 表示“是……的” |
| “乃反溯流逆上矣” | 于是 | 表示动作的承接,意为“于是逆流而上” |
| “乃石性坚重” | 就 | 表示“就是……” |
| “乃不若也” | 才 | 表示“才……” |
五、总结
《河中石兽》不仅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故事,也展示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乃”作为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在文中起到了连接语义、表达因果关系的作用。通过学习“乃”的不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面对问题时,不应只依赖书本知识,而应结合实际经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