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意思是什么】“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人引申为“不耻下问”,意指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谦虚好学的态度,鼓励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虚心求教,不论对方身份如何。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不耻下问 |
| 拼音 | bù chǐ xià wèn |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 释义 |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
| 近义词 | 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
| 反义词 | 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
二、成语用法与常见场景
“不耻下问”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谦逊品格。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学术研究中: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难题时,主动向他人请教。
2. 职场交流中:新人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问题。
3. 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面对不懂的问题时,愿意向他人学习。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不耻下问”最早出现在孔子的教导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学习、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在古代,社会等级观念较强,但孔子提倡“有教无类”,鼓励人们打破身份界限,追求真知。
这一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信息更新迅速,知识获取渠道多样,但真正掌握知识的人往往具备不断学习、善于请教的品质。
四、使用注意事项
- 语气得当:使用时要根据场合调整语气,避免显得轻浮或不尊重。
- 对象合适:虽然“不耻下问”强调不计较对方身份,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请教对象。
- 避免滥用:不要将“不耻下问”用于贬低他人或自我标榜。
五、总结
“不耻下问”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它提醒我们,在求知的路上,保持谦逊、乐于请教,才能不断进步。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