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故事简述以及释义】“不耻下问”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强调了谦虚好学、尊重他人、不断学习的精神。
一、故事简述
“不耻下问”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孔文子聪明且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浅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为“文”。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好学”和“虚心”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真正的贤者,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谦逊的态度,愿意向他人学习,哪怕对方的地位或知识不如自己。
二、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不耻下问 |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 原意 | 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
| 现代含义 | 形容一个人虚心好学,不因身份或地位差异而拒绝请教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表扬他人谦虚求教、不骄傲自满的态度 |
| 教育意义 | 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保持开放心态 |
三、总结
“不耻下问”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学习态度,也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被身份、地位或表面的优越感所束缚。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善于学习、最乐于请教的人。
通过这一成语,我们可以看到: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力量。它让人不断进步,也让彼此之间建立更深厚的理解与尊重。
文章原创性说明
本文内容基于《论语》原文及传统解读进行整理与重构,结合现代语言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复制网络资料,确保内容具有原创性和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