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逞之徒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不逞之徒”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行为不端、心怀不轨、不甘于平庸的人。下面将从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以及成语故事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该成语的含义与使用场景。
一、典故来源
“不逞之徒”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不逞之徒,皆在其中。”这里的“不逞”意为“不得志”或“不满足”,“徒”指人。整句的意思是说那些不得志的人聚集在一起。后来,“不逞之徒”逐渐演变为对心怀不满、行为不端之人的称呼。
二、释义
不逞之徒:指那些心怀不满、行为不端、不甘于现状的人。多用于贬义,形容那些有不良动机、企图破坏秩序的人。
三、用法
- 语境: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尤其是在批评某些人行为不当或意图不轨时。
- 搭配:常与“扰乱”、“破坏”、“图谋”等动词搭配使用。
- 例句:
- 这些不逞之徒趁乱作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
- 历史上许多动乱,往往是由一些不逞之徒煽动而起。
四、近义词
| 近义词 | 含义说明 |
| 亡命之徒 | 指不顾性命、铤而走险的人 |
| 邪恶之徒 | 行为邪恶、心术不正的人 |
| 离经叛道者 | 不守传统、行为偏激的人 |
| 背信弃义者 | 不守信用、背叛他人的人 |
| 混世魔王 | 搞乱秩序、制造混乱的人 |
五、成语故事
故事名称: 《晋灵公不君》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昏庸无道,荒淫奢侈,百姓怨声载道。他身边有一群“不逞之徒”,这些人表面上忠心耿耿,实则暗中勾结,图谋不轨。他们不仅不劝谏国君改正过失,反而助长他的恶行。
后来,赵盾等人因不满晋灵公的暴政,决定采取行动。最终,晋灵公被杀,一群不逞之徒也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个故事反映了“不逞之徒”在政治动荡中的角色,也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忠诚、内心不正之人。
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不逞之徒 |
| 典故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 释义 | 指心怀不满、行为不端、不甘于现状的人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有不良动机或破坏性行为的人 |
| 近义词 | 亡命之徒、邪恶之徒、离经叛道者、背信弃义者、混世魔王 |
| 成语故事 | 《晋灵公不君》,讲述不逞之徒如何助纣为虐,最终遭报应的故事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逞之徒”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更是历史与现实中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反映。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识别和应对不良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