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是苏轼文学成就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
《后赤壁赋》通过描写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超然心境。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特点。
文中通过对江水、山石、风月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又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豁达。整篇文章既有哲理思辨,又有诗意表达,是苏轼文学风格的典型体现。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迁于东坡,耕而不顾。 |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搬到东坡,种田也不回头。 |
| 距郡城余里,地势高敞,四望如砥。 | 离郡城还有几里路,地势高而平坦,四面望去像磨刀石一样平。 |
| 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 | 有一只孤鹤,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黑色的裙子,白色的衣衫,发出清脆的叫声,掠过我的船向西飞去。 |
|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与道士俱焉。 | 我便提起衣襟登上山崖,踩着险峻的岩石,拨开杂草,坐在虎豹般的石头上,攀上盘曲的龙形山石,和道士一起。 |
|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 霜露已经落下,树叶都落光了,人影在地上,抬头看见明月,回头看觉得愉快,一边走一边唱和。 |
|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 不久感叹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肴,月色皎洁,风清气爽,这样的好夜晚怎么办呢?” |
|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 朋友说:“现在天色傍晚,撒网捕到鱼,大嘴小鳞,样子像松江的鲈鱼。哪里能得到酒呢?” |
|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回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早就存好了,用来等待你临时需要的时候。” |
| 于是相与携酒,复往江上,置酒设席,取酒共饮。 | 于是我们带着酒,再次前往江边,摆上酒席,一起饮酒。 |
| 有客喜而笑,曰:“此非吾所谓‘适意’者邪?此非吾所谓‘快哉’者邪?” | 有客人高兴地笑着说:“这不是我所说的‘畅快’吗?这不是我所说的‘痛快’吗?” |
三、赏析要点
| 内容 | 分析 |
| 意境深远 | 文章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体现出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
| 情感真挚 | 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出豁达乐观的心态。 |
| 语言优美 | 文章用词精炼,句式多变,富有节奏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
| 哲理深刻 | 文章不仅写景,更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了苏轼“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态度。 |
| 对比手法 | 通过前后场景的对比,突出人物情感的变化,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四、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散文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态的精神风貌。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