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歌颂。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深沉,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但对于象征手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白杨礼赞》中的具体运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白杨树所代表的精神品质的高度赞扬之情,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象征手法在《白杨礼赞》中的体现及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棵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以此引出课题《白杨礼赞》。
(二)整体感知
组织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之后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初读后的感受,并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三)精读细品
1. 分段讲解
-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白杨树生长环境恶劣但依然挺拔直立的特点。
-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详细描绘了白杨树枝叶繁茂、姿态优美的形象。
-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由物及人,将白杨树比作普通劳动者,高度评价了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
2. 探讨象征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把白杨树比喻成‘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 讨论:“这种看似平凡却充满力量的形象背后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结合当今社会实际,谈谈你认为哪些职业或人群也像白杨树一样值得尊敬?
(五)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事物作为题目,模仿本文写一篇短文,尝试使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观点。
六、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手法:
白杨树——普通劳动者
主题思想:赞美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过,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更加注重细节处理,比如加强对个别基础较差学生的关注和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