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莫泊桑及其作品风格;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性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命运转变的原因;
难点:探讨《项链》的主题思想,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梦想与现实差距的小视频,引发学生对人生追求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项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创作意图;
3. 提问:你认为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精读赏析
1.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2.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 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 她为什么会选择借戴那条假项链?
- 最后她为什么没有向佛来思节夫人说明真相?
3. 全班交流分享观点,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四)拓展延伸
1. 组织辩论赛:“如果我是玛蒂尔德,我会怎么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于“虚荣心”的认识;
3. 推荐阅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如《百万英镑》等,进一步感受莫泊桑笔下人物的魅力。
(五)总结归纳
回顾整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板书设计
项链
——莫泊桑
情节:借戴项链→丢失项链→赔偿项链→发现真相
人物:玛蒂尔德(虚荣、坚强)
主题:讽刺虚荣心理,揭示社会现实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2.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3. 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以上就是本次《项链》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