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五老人员是指哪些人】“五老”是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逐渐被重视的一个群体,他们通常是由具有丰富经验、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组成,主要活跃在社区、学校、家庭等基层单位,发挥着教育、引导、调解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那么,“基层五老人员”具体指的是哪些人呢?以下是对“五老”成员的总结与说明。
一、什么是“五老”?
“五老”一般指: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老党员。这五类人群因具备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思想教育、政策宣传、矛盾调解、青少年成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五老”具体包括哪些人?
| 序号 | 类别 | 定义说明 |
| 1 | 老干部 | 曾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退休后仍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人员。 |
| 2 | 老教师 | 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育人经验的退休教师。 |
| 3 | 老专家 | 在科技、医疗、法律、农业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或行业带头人。 |
| 4 | 老模范 | 在各行各业中表现突出,曾获得省、市、县各级荣誉称号的先进人物。 |
| 5 | 老党员 | 具有较长党龄、政治立场坚定、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退休党员。 |
三、“五老”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1. 思想引导:通过宣讲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
2. 教育辅导:参与学校、社区的德育工作,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矛盾调解:利用自身经验和威望,协助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基层问题。
4. 文化传承: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传统习俗等方式,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 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如扶贫帮困、环境保护、关爱老人等。
四、结语
“基层五老人员”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润滑剂”,更是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的“传播者”。他们的存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精神支撑。随着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五老”队伍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力求客观准确,避免AI生成痕迹,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