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阑干百丈冰原文】“瀚海阑干百丈冰”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地区寒冷荒凉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受与艺术表达。
一、原文回顾
原诗如下: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去时雪满天山路,回看雪地人迹罕。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其中,“瀚海阑干百丈冰”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沙漠中结冰的景象,表现出边塞的严寒与荒凉。
二、
“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名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该句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地区的严酷环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观察和情感寄托。通过此句,读者可以感受到边塞的寒冷、荒凉以及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三、关键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出处 |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原文句子 | “瀚海阑干百丈冰” |
| 作者 | 岑参(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 |
| 诗歌主题 | 描写边塞风光与送别之情 |
| 诗句含义 | 形容沙漠中冰雪覆盖、冰层纵横的景象,体现边塞的严寒与荒凉 |
| 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语言生动,富有画面感 |
| 文化背景 | 反映唐代边疆战争频繁、将士戍边生活的现实 |
四、延伸理解
“瀚海”在古代常指大漠或戈壁,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海洋。“阑干”意为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冰”则形容冰层深厚,极具视觉冲击力。整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含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与敬仰。
结语:
“瀚海阑干百丈冰”作为一首边塞诗中的经典句子,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承载着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