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急跳墙的出处及例句】“狗急跳墙”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走投无路、极度紧张或愤怒时,会做出平时不会做的极端行为。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狗急跳墙 |
| 拼音 | gǒu jí tiào qiáng |
| 释义 | 比喻人到无路可走时,会不顾一切地采取极端行动。 |
| 出处 |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
| 近义词 | 走投无路、铤而走险 |
| 反义词 |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
二、出处考证
“狗急跳墙”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如下:
> “犬吠不为犬,人言不为言。夫子之行,不可得而知也。狗急跳墙,人急计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狗在被逼急的时候会跳过墙去,人被逼急了也会想出办法来应对。虽然原意并非直接指人的极端行为,但后世逐渐将其引申为形容人在绝境中采取非常手段。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狗急跳墙”这一说法更早出现在民间俗语中,后来被文人引用并收录进典籍。因此,其确切出处尚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与《左传》有关。
三、例句分析
| 例句 | 解析 |
| 他被逼到死角,终于狗急跳墙,做出了抢劫银行的举动。 | 表示人在走投无路时,会做出极端行为。 |
| 面对巨额债务,他狗急跳墙,选择了诈骗这条路。 | 强调人在压力下可能丧失理智,选择非法手段。 |
| 她原本性格温和,但在被冤枉后,狗急跳墙地公开揭露真相。 | 说明人在受到极大委屈时,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 |
四、使用建议
- 适用场景:可用于描述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尤其适合描写人物心理变化或情节发展。
- 注意事项:该成语多用于贬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 搭配词语:常与“走投无路”“铤而走险”等词搭配使用。
五、总结
“狗急跳墙”是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在困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它不仅来源于古代文献,也在现代生活中广泛使用,提醒人们在面对压力时要保持冷静,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酿成大祸。
通过了解其出处和例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其用法,并在写作或交流中灵活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