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俎代庖的典故原文】“越俎代庖”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八年》,原意是比喻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替别人做事。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守本分、越权行事的行为。
一、典故原文
《左传·庄公十八年》原文如下:
>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恶其名也。”
虽然这段文字并非直接讲“越俎代庖”,但其中“郑伯”与“段”的关系,暗含了权力越界、职责错位的问题。
而“越俎代庖”这一成语更常见于《庄子·逍遥游》中的记载:
>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厨师虽然不做饭,但祭祀的人(尸祝)也不会越过酒器和祭品的位置去代替厨师做饭。引申为各司其职,不可越权。
二、总结与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越俎代庖 |
| 出处 | 《庄子·逍遥游》 |
| 原文出处 |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 字面意思 | 越过厨房的边界,代替厨师做饭 |
| 引申含义 | 比喻越权行事,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
| 使用场合 | 批评他人越权、不守本分的行为 |
| 现代应用 | 在工作中强调职责分明,避免越权干预 |
| 相关典故 | 郑伯与段之争(《左传·庄公十八年》) |
三、结语
“越俎代庖”不仅是古代的警示,也是现代职场中值得深思的教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只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才能保证工作的高效与有序。过度干涉或越权行为,不仅可能造成混乱,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谨记“各司其职,不越雷池”。
以上就是【越俎代庖的典故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