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一、原文解析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清代爱国诗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即使面临个人安危,也绝不因个人得失而退缩。
- “苟以国家生死以”:如果以国家的存亡为重,那么个人的生命就应当置之度外。
- “岂因祸福避趋之”:怎么能够因为个人的祸患或利益而选择逃避或趋附呢?
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为了国家的利益,我愿意将生命置于不顾,怎么会因为个人的祸患或利益而选择逃避或迎合呢?
二、加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原文 |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 出处 | 清代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 作者 | 林则徐(清朝政治家、民族英雄) |
| 释义 | 如果以国家的存亡为重,个人的生命就不应被顾忌;怎么会因为个人的祸患或利益而选择逃避或趋附? |
| 主旨 | 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 |
| 情感色彩 | 坚定、悲壮、崇高 |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在面对国家大义时,应有担当精神,不计个人得失 |
三、延伸思考
这句话不仅是林则徐个人信念的体现,也成为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在国家危难之际,许多志士仁人正是秉持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挺身而出,无私奉献。
从现代角度来看,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职场、社会还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都是值得推崇的品质。
四、结语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国家、集体或正义事业时,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态度,不因个人得失而动摇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