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的释义】“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困苦或濒临死亡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或继续生存的状态。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在困境中挣扎、没有希望却仍不愿放弃的人或事物。
一、词语解析
|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出处 | 用法 |
| 苟延残喘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残存的气息。指勉强维持生命,苟且偷生。 |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之弟夷吾,其人也,苟延残喘。”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处于极端困境中,勉强维持现状,缺乏生机与希望。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苟延残喘”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原意是指人在生死边缘勉强维持呼吸,后来逐渐引申为对生活无望却仍在坚持的人的描述。随着语言的发展,该词被广泛用于文学、影视作品及日常表达中,强调一种无奈与挣扎的情绪。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 反义词 |
| 苟活偷生 | 奋发图强 |
| 勉强维持 | 完全放弃 |
| 苦撑局面 | 从容不迫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文学作品:如小说中描写一个落魄人物,在贫困中挣扎求生,可用“苟延残喘”来形容。
2. 新闻报道:描述某地因灾害导致居民生活艰难,但仍在努力维持基本生存。
3. 日常口语:形容一个人身体虚弱,靠药物维持生命,也可用此词。
五、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既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虽然可以坚持,但也应思考是否值得继续,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未来。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过度贬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