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楼的来历介绍】“逸夫楼”这一名称在中国许多高校中都十分常见,它不仅是一栋建筑的名称,更承载着一段历史和一位慈善家的贡献。逸夫楼的命名源于香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他长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多所高校捐赠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教学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
邵逸夫先生出生于1907年,早年投身电影行业,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随着事业的成功,他逐渐将目光转向社会公益,尤其是教育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起,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向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的高校捐赠资金,用于兴建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这些大楼大多以“逸夫楼”命名,以表达对邵先生慷慨捐助的感谢与纪念。
以下是部分高校逸夫楼的简要介绍:
| 高校名称 | 逸夫楼名称 | 建成时间 | 捐赠金额(估算) | 建筑用途 |
| 北京大学 | 逸夫楼 | 1990年 | 约500万元 | 教学与科研用房 |
| 清华大学 | 逸夫楼 | 1991年 | 约600万元 | 图书馆与实验楼 |
| 复旦大学 | 逸夫楼 | 1994年 | 约300万元 | 教学楼 |
| 南京大学 | 逸夫楼 | 1996年 | 约400万元 | 科研与行政用房 |
| 武汉大学 | 逸夫楼 | 1998年 | 约350万元 | 实验楼 |
| 中山大学 | 逸夫楼 | 2000年 | 约500万元 | 教学楼 |
“逸夫楼”的存在不仅是高校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见证了邵逸夫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通过这些逸夫楼,学生们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成长,而邵逸夫先生的善举也激励着更多人关注教育、回馈社会。如今,“逸夫楼”已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希望、责任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