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的资料简介】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操之孙,魏文帝曹丕之子。他在位期间,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并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有所建树。曹叡虽英年早逝,但在其短暂的统治中,为曹魏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人物背景总结
曹叡出生于公元206年,自幼聪慧,深得祖父曹操的喜爱。他少年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被立为太子。226年,其父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年仅22岁。他执政期间,面对蜀汉与东吴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和加强军事的措施。然而,由于长期操劳国事,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最终于239年病逝,年仅34岁。
二、曹叡生平简表
| 项目 | 内容 |
| 姓名 | 曹叡 |
| 字 | 元仲 |
| 出生年份 | 206年 |
| 即位年份 | 226年 |
| 在位时间 | 226年-239年(共13年) |
| 父亲 | 曹丕(魏文帝) |
| 祖父 | 曹操(魏武帝) |
| 母亲 | 郭女王 |
| 皇后 | 毛氏(追封) |
| 继位者 | 曹芳(养子) |
| 主要政绩 | 巩固中央集权、重用贤臣、北伐辽东、抵御蜀汉 |
| 个人特点 | 聪明果断、勤于政务、重视儒学 |
| 去世年份 | 239年 |
| 谥号 | 明帝 |
| 庙号 | 高祖(后改) |
三、历史评价
曹叡在位期间,虽然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但他在内政上的治理较为稳定,尤其在用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识人之明。他重用司马懿等大臣,为后来的“高平陵之变”埋下了伏笔。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擅长诗赋,对当时的文化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曹叡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在动荡的三国时代中,尽力维持了曹魏政权的稳定与发展。他的早逝也使得曹魏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成为后来司马氏篡权的重要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