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昼卜夜的成语典故以及释义】“卜昼卜夜”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沉迷于享乐、不务正业,或过度追求感官享受。该成语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反映了古人对生活态度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一、成语典故
“卜昼卜夜”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曰:‘吾闻之,君子务治其国,小人务治其身。’……于是乎有卜昼卜夜之事。”
这里的“卜昼卜夜”原意是占卜白天和黑夜的吉凶,后引申为沉溺于享乐、不问政事的行为。
在后来的文献中,“卜昼卜夜”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批评那些只顾玩乐、不顾职责的人。例如《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用法,强调官员应勤政爱民,而非沉迷于酒色之中。
二、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卜昼卜夜 |
| 拼音 | bǔ zhòu bǔ yè |
| 出处 | 《左传·昭公十二年》 |
| 释义 | 原指占卜昼夜的吉凶,后引申为沉溺于享乐、不务正业,或过度追求感官享受的行为。 |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多用于批评他人,表示对其行为的不满或劝诫。 |
| 近义词 | 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荒淫无度 |
| 反义词 | 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
三、使用示例
1. 他整日卜昼卜夜,沉迷于歌舞宴乐,毫无责任心。
2. 作为领导,不应卜昼卜夜,而应关心百姓疾苦,勤于政务。
四、总结
“卜昼卜夜”这一成语不仅承载着古代文化中的智慧,也提醒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沉溺于享乐之中。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警示,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应以此为戒,注重精神修养与责任担当。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历史典故,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