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介绍】《回延安》是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于1956年创作的一首革命抒情诗,属于“新民歌体”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饱满的热情回顾了作者在延安时期的生活和革命经历,表达了对延安这片红色热土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时代气息。
一、作品简介
| 项目 | 内容 |
| 作品名称 | 《回延安》 |
| 作者 | 贺敬之 |
| 创作时间 | 1956年 |
| 体裁 | 抒情诗(新民歌体) |
| 主题 | 回忆延安生活、表达对革命圣地的热爱与怀念 |
| 风格 | 真实自然、情感浓厚、语言通俗易懂 |
| 地位 | 中国现代诗歌经典之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 |
二、内容概要
《回延安》共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1. 第一部分:回到延安的激动心情
诗人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眼前呀明明是延安”等诗句,表现了自己重回延安时的激动与感慨。
2. 第二部分:回忆延安岁月
描绘了当年在延安学习、劳动、战斗的情景,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满窑前”等,生动展现了延安人民的朴实与热情。
3. 第三部分:赞扬延安精神
通过“延安精神”这一关键词,表达了对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崇敬。
4. 第四部分:展望未来
表达了对祖国发展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我们永远跟着你走,/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我们的路”。
5. 第五部分:再次告别延安
结尾部分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对延安的无限眷恋。
三、艺术特色
| 特点 | 说明 |
| 新民歌体 | 借鉴民间歌谣形式,语言简洁、节奏明快 |
| 情感真挚 | 全诗充满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
| 意象丰富 | 使用大量具象的自然和生活场景,增强画面感 |
| 语言通俗 | 采用大众化的语言,易于传唱和传播 |
| 现实意义 |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 |
四、历史背景
《回延安》创作于1956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正处于建设初期。此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回忆革命历程、弘扬革命精神”的热潮。贺敬之作为一位老革命者,亲身经历过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因此他以诗的形式回顾那段历史,既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激励。
五、影响与评价
《回延安》自发表以来,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文献。许多学校将其作为语文教材,用于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爱国情怀。
总结:
《回延安》以其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革命精神的坚定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