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忘食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发愤忘食”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地投入某件事情中,甚至忘记了吃饭。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学问、事业的执着追求,也传达了专注与勤奋的精神。
一、故事背景
“发愤忘食”最早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虽然这句话本身并未直接使用“发愤忘食”,但孔子提倡的“学而不厌”的精神,正是“发愤忘食”思想的源头。
后来,这一成语多用于描述那些在学习或工作中极度专注、废寝忘食的人。比如古代文人读书时废寝忘食,或学者为研究一个问题而日夜操劳。
二、含义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出自《论语》,体现儒家重视学习与修养的思想 |
| 字面意思 | 发愤:努力;忘食:忘记吃饭 |
| 引申意义 | 形容人极度专注于某事,甚至忽略了基本生活需求 |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赞扬他人刻苦学习、工作或钻研的精神 |
| 情感色彩 | 积极正面,表达敬佩与赞赏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发愤忘食”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
- 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保持专注与毅力;
- 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 培养一种“心无旁骛”的态度,提升效率与成果。
当然,也要注意适度,避免因过度投入而忽视身体健康。
四、总结
“发愤忘食”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写照,更是现代人面对挑战时应具备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专注、坚持与奉献,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
| 核心要点 | 简要说明 |
| 成语出处 | 《论语》 |
| 含义 | 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
| 使用目的 | 赞扬勤奋与专注 |
| 现代启示 | 鼓励专注与坚持,但也需注意平衡 |
通过了解“发愤忘食”的故事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也能在实际生活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