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为什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端午节也有着多种别称。了解这些别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节日,还能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一、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等,是农历五月初五的重要节日。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不同地区的习俗有所不同,但核心都围绕着驱邪避疫、祈福纳吉展开。以下是端午节常见的别称及其简要说明:
二、端午节别称一览表
| 别称 | 含义与来源 | 地区/背景 |
| 端阳节 | “端”指开端,“阳”为阳性,寓意吉祥 | 江南地区常见 |
| 五月节 | 因在农历五月初五而得名 | 全国普遍使用 |
| 龙舟节 | 因赛龙舟习俗而得名 | 南方水乡地区 |
| 重午节 | 五月初五为“重五”,故称重午节 | 古代文献中常见 |
| 阿郎节 | 闽南地区对端午节的称呼 | 福建等地 |
| 菖蒲节 | 以菖蒲、艾草等植物驱邪而得名 | 中原及北方地区 |
| 祈雨节 | 旧时民间认为端午可祈求降雨 | 农业社会背景 |
| 驱疫节 | 有驱除疾病、避邪祈福之意 | 传统民俗活动 |
三、结语
端午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端阳节”到“龙舟节”,每一个别称都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通过了解这些别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多样性,也能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