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自招的成语典故】“不打自招”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意思是事情还没被揭穿,自己就主动暴露了真相。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做事不够谨慎,结果在未被追问的情况下,自己就把秘密或错误说了出来。
一、成语出处
“不打自招”最早见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中,原句为:“你这等慌张,莫不是有心事?我倒要问你,可是‘不打自招’?”后来逐渐演变为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
二、典故解析
虽然“不打自招”没有一个明确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为出处,但从其语义来看,它来源于古代民间对人性弱点的一种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紧张、害怕或急于辩解而无意中暴露了真实想法,这种行为就被称为“不打自招”。
三、使用场景
- 职场:员工在工作中犯了错,但没被领导发现,却在同事面前无意中透露出来。
- 家庭:孩子做了坏事,没被父母发现,却在吃饭时说漏了嘴。
- 社交:朋友之间开玩笑,结果不小心说出了不该说的话。
四、成语用法
- 作谓语:他一紧张,就把秘密不打自招了。
- 作宾语:他的行为让所有人都知道了,简直是不打自招。
- 作状语:他一说话,就把自己不打自招了。
五、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不打自招 |
| 拼音 | bù dǎ zì zhāo |
| 释义 | 自己暴露了秘密或错误,无需外力逼问 |
| 出处 | 元代杂剧《西厢记》 |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状语 |
| 近义词 | 自露马脚、自投罗网、原形毕露 |
| 反义词 | 守口如瓶、讳莫如深、秘而不宣 |
| 使用场景 | 职场、家庭、社交等场合 |
| 成语寓意 | 提醒人们做事要谨慎,避免因言语不慎而暴露真相 |
通过了解“不打自招”的来源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个成语,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言行举止上更加小心,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