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董遇三余》是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录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东汉末年学者董遇勤奋治学、善于利用闲暇时间读书学习的事迹。本文将对《董遇三余》的原文进行翻译,并通过总结与表格形式呈现其核心内容。
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
> 董遇者,字季直,少孤,好学,博通经术。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曰:“须先读百遍。”学者曰:“苦无日。”遇曰:“当以三余。”问:“何谓三余?”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翻译:
董遇,字季直,小时候失去了父亲,但他勤奋好学,精通各种经典。有人向他请教,他却不肯直接教授,而是说:“要先把书读一百遍。”求学者说:“(我们)没有空闲的时间。”董遇说:“应该利用‘三余’。”问他什么是“三余”,董遇回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下雨天是时候的空闲时间。”
二、
董遇强调读书要反复研读,打好基础,同时提倡合理利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来学习。他的“三余”理念体现了古人珍惜时间、勤于学习的精神。
三、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人物 | 董遇,字季直,东汉末年学者 |
| 教学方式 | 强调“读百遍”作为学习的基础 |
| 学习建议 | 提出“三余”——冬、夜、雨,为学习提供时间上的便利 |
| 核心思想 | 珍惜时间,勤于学习;重视基础,反复研读 |
| 历史出处 |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录 |
| 现代启示 | 鼓励人们善用碎片时间,注重积累和深入理解 |
四、结语
《董遇三余》虽短,却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它不仅展示了董遇治学的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如何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学习机会的智慧。这种精神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