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典故介绍】“唇亡齿寒”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事物,一旦一方受到损害,另一方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与虢国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国家之间联盟的重要性。
一、典故背景
在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扩张势力,采取了“假道伐虢”的策略。晋国向虞国借道,准备攻打虢国。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劝谏国君不要答应,认为晋国是虎狼之国,借道之后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他提出“唇亡齿寒”的观点,意思是:如果虞国和虢国是相邻的国家,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如果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果然,晋国灭掉虢国后,很快也灭掉了虞国,实现了“一箭双雕”。
二、成语释义
- 字面意思: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 引申意义: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方受损,另一方也会受到牵连。
三、成语用法
- 常用于描述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紧密关系。
- 也可用于提醒人们要重视团结和合作,避免因小失大。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唇亡齿寒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五年》 |
| 意思 | 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事物,一方受损,另一方也会受牵连 |
| 典故来源 | 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攻虢国,最终灭虞 |
| 用法 | 用于形容利害相关、互相依赖的关系 |
| 现代应用 | 用于提醒人们注意合作与团结,避免孤立无援 |
通过“唇亡齿寒”的典故,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事件,也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相互支持、共同进退,才能长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