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舌桥不下什么意思】“舌桥不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惊讶、震惊或极度恐惧而说不出话来。这个成语形象生动,源于古代的传说和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趣味性。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舌桥不下 |
| 拼音 | shé qiáo bù xià |
| 解释 | 形容人因震惊、惊讶或恐惧而说不出话来。 |
| 出处 | 《晋书·王衍传》:“衍虽有高名,然无经世之才,每清谈,至夜分不倦。尝与客语,忽闻外有喧哗,乃惊曰:‘此何声也?’客曰:‘是盗也。’衍曰:‘盗亦有道乎?’客曰:‘盗亦有道,如不伤人,不劫财。’衍曰:‘然则吾无事矣。’遂闭户不出。时人谓之‘舌桥不下’。” |
| 用法 | 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表示情绪上的强烈反应。 |
| 近义词 | 默然无言、哑口无言、瞠目结舌 |
| 反义词 | 对答如流、妙语连珠、能言善辩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舌桥不下”最早见于《晋书·王衍传》,讲述的是东晋名士王衍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反应。他因为过于震惊,以至于舌头仿佛被桥压住,无法说话。这一情节被后人提炼为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端情绪下的失语状态。
虽然出处明确,但现代使用中,“舌桥不下”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历史场景,而是广泛用于描述任何令人震惊或难以置信的情况。
三、使用示例
1. 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吓得舌桥不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2. 看到那场车祸现场,围观的人全都舌桥不下,不知所措。
3. 老师突然提问,他一时之间舌桥不下,只能低头不语。
四、总结
“舌桥不下”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受到强烈冲击时的沉默状态。它不仅富有文化底蕴,而且在日常交流中也十分实用。了解这个成语,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还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对情感的描绘方式。
通过表格的形式,可以更清晰地掌握该成语的含义、用法及相关词汇,便于记忆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