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在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议题。两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教育目标与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以下是对这两种教育理论的总结与对比。
一、
形式教育论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为核心,强调通过学习抽象的知识(如数学、逻辑、语言等)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种观点认为,知识本身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思维训练。
实质教育论则强调教育应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际有用的内容,如科学常识、历史事实、技术操作等。它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直接应用价值。
两者的争论本质上是“重知”与“重能”的对立,也反映了教育中“为知识而学习”与“为实践而学习”的不同取向。
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意识到,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现代教育理念逐渐趋向于“综合教育”,既重视知识的传授,也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对比表格
对比项目 | 形式教育论 | 实质教育论 |
核心目标 | 培养思维能力、智力发展 | 掌握具体知识与实用技能 |
教育内容 | 抽象知识(如数学、逻辑、语言等) | 具体知识(如科学、历史、技术等) |
教育方法 | 强调思考、推理、分析 | 强调记忆、练习、应用 |
教育评价标准 | 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性、创造力 | 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 |
代表人物 | 洛克、赫尔巴特、夸美纽斯 | 裴斯泰洛齐、斯宾塞 |
理论基础 | 认知心理学、哲学思辨 | 实用主义、经验主义 |
当代影响 | 强调素质教育、批判性思维培养 | 强调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学科教学 |
现代教育融合 | 逐渐被综合教育理念所吸收,形成“知能并重” | 仍广泛应用于职业培训与基础学科教学 |
三、结语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争论虽然历史悠久,但其核心问题至今仍在影响教育实践。教育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应根据时代需求、学生特点和教育目标进行灵活调整。在当前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平衡“知”与“能”,“学”与“用”,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以上就是【如何看待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