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出自《诗经·小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诗篇。这首诗以鹤鸣起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以及对国家治理的理想化追求。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赏析:
这首诗开篇即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景象引入,营造出一种开阔而深远的意境。鹤作为一种高洁的象征,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存在,更寄托了诗人对于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的向往。接着,“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通过对比水中的鱼儿在深浅不同的环境中自由游弋的状态,隐喻着人才在不同环境下的潜力与表现。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园林场景,其中檀树之下落叶堆积,暗示着即使是最完美的环境也需要不断清理维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则成为了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所在。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意指借助外力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来完善自身,强调了学习和合作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鹤鸣》不仅是一首关于自然美景的赞歌,更是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一种呼唤。它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并珍惜身边的人才资源,并且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去吸收外界的知识与智慧,从而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双重目标。这种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