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重返哥廷根(季羡林及1987)

2025-05-14 08:41:50

问题描述:

重返哥廷根(季羡林及1987),在线等,求秒回,真的十万火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4 08:41:50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和人,会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对于季羡林先生来说,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便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1946年,季先生远渡重洋,来到这座位于德国中部的小城求学。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学术时光,也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1987年,季羡林先生已经是一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时代,尤其是那段在哥廷根度过的日子。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图书馆、实验室以及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师友,都成为他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于是,在这一年,季羡林先生决定重返哥廷根。这次回访,不仅仅是为了重温旧梦,更是为了表达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激之情。当年,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学术道路上的方向;也正是在这里,他学会了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问。

当飞机降落在法兰克福机场时,季羡林先生的心情既激动又复杂。站在异国的土地上,看着熟悉的街景,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那个自己。漫步在哥廷根的大街上,他发现这座城市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太多。那些古老的建筑依旧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最让季羡林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哥廷根大学依然保持着它那份宁静与专注。校园里绿树成荫,学生们或坐在长椅上读书,或在草坪上讨论问题,这一切都让他倍感亲切。走进图书馆,看到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书籍,他不禁感慨万千。这里不仅收藏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更承载着无数学者的梦想与追求。

除了参观校园外,季羡林先生还特意拜访了一些老朋友。他们中有他的导师,有当年的同学,也有曾在同一研究室工作的同事。虽然岁月让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重逢的那一刻,所有的距离似乎都被拉近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往昔,回忆起那些共同奋斗的日子,笑声不断。

此外,季羡林先生还利用这次机会,向哥廷根大学捐赠了一批珍贵的中文图书。他认为,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希望通过此举能够增进中德之间的友谊。

回到中国后,季羡林先生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重返哥廷根》。文章中,他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表达了对哥廷根大学及整个德国文化的深深敬意。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录进他的散文集,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如今,每当提起哥廷根这个名字,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位从这里走出的伟大学者——季羡林先生。他的名字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一座桥梁。而哥廷根,则永远是他心中那个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