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意思】“负隅顽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不利形势下仍然坚持抵抗、不愿投降的行为。该词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多用于形容敌人或对手在被包围、失败的情况下仍不放弃抵抗。
一、词语解释
负隅顽抗:
- 出处: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子路曰:‘君子见危授命,见得思义,不为利动,不为害惧。’……遂死于卫。孔子闻之曰:‘吾从子路,虽死犹生也。’”后世引申为“负隅顽抗”,意指在绝境中仍不投降。
- 字面意思:
- 负隅:依靠山势险要之处(如山角、墙角等)作为掩护。
- 顽抗:顽强抵抗。
- 引申含义:比喻在被包围、孤立或处于劣势时,仍然不愿认输,继续进行抵抗。
二、词语用法
| 项目 | 内容 |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 |
| 感情色彩 | 贬义 |
| 使用对象 | 多用于敌人、对手、反派人物 |
| 常见语境 | 战争、政治斗争、竞争场合 |
| 近义词 | 坚持抵抗、负隅挣扎、垂死挣扎 |
| 反义词 | 投降、认输、缴械 |
三、例句解析
1. 敌军在被包围的情况下仍负隅顽抗,最终被我军彻底歼灭。
- 表示敌人在绝境中仍不投降,表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
2. 面对强大的对手,他选择负隅顽抗,不愿轻易退让。
- 强调个人在压力下的坚持和不屈精神。
3. 虽然已经败局已定,但对方仍试图负隅顽抗,企图拖延时间。
- 描述在无法改变局势时仍不放弃的举动。
四、总结
“负隅顽抗”是一个具有强烈画面感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困境中仍然坚持抵抗的行为。它不仅表达了对抗的激烈程度,也反映出一种不屈的精神。但在实际使用中,该词通常带有批评意味,暗示这种抵抗是徒劳的或不合时宜的。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负隅顽抗 |
| 基本含义 | 在绝境中仍不投降,顽强抵抗 |
| 感情色彩 | 贬义 |
| 适用场景 | 战争、政治、竞争等 |
| 使用建议 | 注意语境,避免用于正面人物或正当行为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负隅顽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表现。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态度与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