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指喻原文及翻译随文注释】一、文章总结
《指喻》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所作的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一个关于手指的小故事,传达了深刻的道理。文章以“指”为喻,讲述一个人因手指受伤而误以为全身都痛,后来经过医生的指点才明白真相。由此引申出对人生、处世的深刻思考,强调人应明辨是非、不被表象迷惑。
全文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方孝孺一贯的儒家思想与批判精神。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富有哲理,值得深入研读。
二、原文、翻译与随文注释
| 原文 | 翻译 | 随文注释 |
| 余尝游于京师,见一人病手,不能举,问其故,曰:“吾指伤。” | 我曾经在京城游玩,看见一个人的手受伤了,无法举起,问他原因,他说:“我的手指受伤了。” | “指”在这里指的是手指,但这个人却将局部的痛苦扩大到全身,反映出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
| 余笑曰:“指伤,何至于此?” | 我笑着说:“手指受伤,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 这里表现出作者对方孝孺本人或他人的认知错误的质疑,也为后文埋下伏笔。 |
| 曰:“吾心忧之。” | 他说:“我心里很担忧。” | 表面上是说心理上的忧虑,实则暗示他并未真正理解问题的根源。 |
| 余曰:“若尔,则凡有痛,皆可忧矣。” | 我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凡是感到疼痛的地方,都可以让人担忧了。” | 作者指出此人逻辑上的荒谬,进一步揭示其认知的局限性。 |
| 曰:“然。” | 他说:“是的。” | 说明此人认同自己的想法,显示出其思维的片面性。 |
| 余曰:“然则汝之身,岂非百病俱全乎?” | 我说:“那么你的身体,难道不是各种疾病都具备了吗?” | 作者用反问的方式,指出这种思维的荒唐,引发读者反思。 |
| 曰:“不然,吾惟指痛耳。” | 他说:“不是,我只是手指痛而已。” | 此人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表明其未能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 |
| 余曰:“夫指者,身之一隅也,何足以尽一身之病?” | 我说:“手指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怎么能代表全身的疾病呢?” | 作者点明“指”的局限性,强调不应以偏概全。 |
| 曰:“然则吾当治指,而不治身。” | 他说:“那么我应该只治疗手指,而不治疗全身。” | 此人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认知偏差,而非实际的身体状况。 |
| 余叹曰:“世人多如此,不知病之本,而徒忧其末。” | 我叹息道:“世人大多如此,不知道疾病的根源,只担心表面的问题。” | 作者借此批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强调应从根本出发解决问题。 |
三、总结与启示
《指喻》虽短,却蕴含深刻哲理。它提醒我们:
- 不要以偏概全:不能因为某个局部的问题就认为整体出了问题。
-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面对问题时,应深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表象。
- 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避免因情绪或误解而做出错误判断。
方孝孺通过这一小故事,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也体现出他作为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如需进一步探讨《指喻》的哲学思想或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