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的原文及翻译】“多行不义”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左传》,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做了很多不正当、不道德的事情,最终会招致恶果。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深刻的道德警示意义,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善恶因果的重视。
一、原文出处
“多行不义”最早见于《左传·隐公四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不正义的事情,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
二、翻译与解释
| 原文 | 翻译 | 解释 |
| 多行不义 | 做了很多不正当、不道德的事情 | “多行”指多次做,“不义”指不合道义的行为 |
| 必自毙 | 一定会自己灭亡 | 表示作恶者终将受到惩罚,无法逃脱后果 |
这句话强调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不要为了一时之利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三、延伸理解
“多行不义”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若长期偏离正道,最终都会导致失败或崩溃。例如:
- 企业若忽视社会责任,只顾牟利,最终可能因公众抵制而倒闭;
- 个人若屡次欺骗他人,即使暂时得利,也会失去信任,最终孤立无援。
因此,“多行不义”不仅是对行为的批评,更是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反思。
四、总结
| 内容 | 说明 |
| 成语来源 | 《左传·隐公四年》 |
| 原文 | 多行不义,必自毙 |
| 翻译 | 做了很多不正当的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
| 含义 | 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勿为恶 |
| 现实意义 | 提醒人们做人做事要讲诚信、守底线 |
通过了解“多行不义”的原文与翻译,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也能从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诱惑与挑战,坚守道德底线,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