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但在现代政治语境中,“小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明确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明确转向。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1000美元,即所谓‘小康’水平。”这一提法不仅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背景与意义
| 项目 | 内容 |
| 提出时间 | 1979年 |
| 提出人 | 邓小平 |
| 背景 |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亟需明确发展目标 |
| 概念含义 |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 意义 | 明确了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二、历史演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从最初的经济指标,逐步演变为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在内的综合发展目标。
| 时间 | 发展阶段 | 主要内容 |
| 1979年 | 初步提出 | 邓小平提出“小康”作为经济发展目标 |
| 1980年代 | 深化发展 | “小康社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
| 1990年代 | 系统构建 | 党的十五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 2000年后 | 全面推进 |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 2010年后 | 统筹发展 | 强调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三、现实意义
“小康”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更是社会公平、人民福祉提升的重要体现。它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总结
“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一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也深刻塑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
通过总结“小康”概念的提出、演变与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逻辑与未来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