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出自哪】“得天独厚”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具有天然的优势或优越的条件。那么,“得天独厚”究竟出自哪里呢?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得天独厚”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为:“夫千乘之王,百乘之君,所以求财者,非为身也,为天下也。故曰:‘地势,国之宝也;人材,国之宝也;农桑,国之宝也。’……然则天下之大,何所不有?其在人者,亦各有其所,而物各有所主。譬如山川之秀,草木之华,皆有其性,而人能因之以成其业。故曰:‘天之所赋,人之所取,各得其所。’”
虽然这段文字并非直接使用“得天独厚”四字,但其中蕴含的思想与“得天独厚”的意思高度契合。后世在引用时,逐渐将“得天独厚”作为一个独立的成语使用,用来形容自然条件或环境特别优越,具有某种独特的优势。
“得天独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拥有天然的、不可复制的优势条件,如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天赋才能等。例如:“这个地区得天独厚,适合发展农业。”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得天独厚 | 
| 出处 | 《史记·货殖列传》 | 
| 原文出处 | “天之所赋,人之所取,各得其所。”(虽未直接使用“得天独厚”,但思想一致) | 
| 含义 | 形容自然条件或环境特别优越,具有独特的优势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地、事等具有天然优势的情况 | 
| 示例 | “这个地区得天独厚,适合发展旅游业。” | 
| 延伸意义 | 强调自然或先天条件的重要性,而非后天努力 | 
| 使用频率 | 高,常见于书面和口语表达 | 
三、结语
“得天独厚”虽非古代文献中明确出现的成语,但其思想源自《史记》,并在后世广泛流传和使用。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事关系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天命”与“优势”的重视。在现代语境中,“得天独厚”已成为一种表达优势和机遇的常用词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