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的解释】“当仁不让”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源自《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在遇到应该做的事情时,应当主动承担,不应谦让。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责任感、担当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在现代汉语中,“当仁不让”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责任或机会时,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不推辞、不退缩,表现出一种自信和勇气。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当仁不让 |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 字面意思 | 面对仁德之事,不谦让 |
| 引申意义 | 主动承担责任,不推辞 |
| 使用场合 | 表扬或描述某人有担当、有勇气 |
| 近义词 | 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
| 反义词 | 推三阻四、畏首畏尾 |
二、用法举例
1. 工作场景
在公司需要有人负责一个新项目时,小李主动请缨,说:“当仁不让,我来吧。”
2. 生活中
看到有人摔倒,他立刻上前帮忙,说:“这事儿我来,当仁不让。”
3. 学习中
老师提问时,小张第一个举手回答,他说:“这个问题我懂,当仁不让。”
三、使用注意事项
- “当仁不让”强调的是在“仁”(即正义、责任)面前的主动作为。
- 不适用于非原则性、非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否则可能显得不够谦逊。
- 语气上应是正面、积极的,不宜用于批评或讽刺。
四、总结
“当仁不让”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态度。它鼓励人们在面对责任、正义和机会时,勇敢地站出来,不退缩、不推诿。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尤为重要,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社会交往中,都值得提倡和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