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不动声色什么意思】“不动声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情绪稳定、不表露内心波动。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描写人物心理或环境氛围时非常贴切。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不动声色 |
| 拼音 | bù dòng shēng sè |
| 释义 | 指人说话或做事时,不发出声音,也不露出表情,形容人沉着冷静,情绪不外露。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人君之行,动必有度,言必有则,不为声色所动。” |
| 近义词 | 静若处子、镇定自若、心如止水 |
| 反义词 | 喜形于色、暴跳如雷、惊慌失措 |
二、用法与语境
“不动声色”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描述人物反应:
- 例如:“他听到坏消息后,依旧不动声色,让人猜不透他的想法。”
2. 表现冷静态度:
- 例如:“面对突发状况,她不动声色地处理了问题,令人佩服。”
3. 强调隐藏情绪:
- 例如:“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切的发生。”
三、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
- 避免误用:不要将“不动声色”与“沉默寡言”混淆。前者强调的是情绪的不外露,后者则更多指语言上的少言寡语。
- 注意语境:该词适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口语中较少使用,除非是强调某人的冷静或隐藏情绪。
四、总结
“不动声色”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克制,不轻易表露情感。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也常常被用来刻画人物的沉稳与老练。在写作和日常表达中,恰当使用这一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