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绝如缕什么意思】“不绝如缕”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状态或现象虽然微弱,但依然持续不断。它在文学、日常表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释义
| 成语 | 不绝如缕 |
| 拼音 | bù jué rú lǚ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其势若风尘之飘,其声若丝竹之细,虽欲断之,不可得也,故曰‘不绝如缕’。” |
| 含义 | 形容声音、气息、事物等微弱而连续不断,形容情势危急或事物持续不断。 |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声音、气息、情感、局势等的持续状态。 |
| 近义词 | 延绵不绝、连绵不断、余音袅袅 |
| 反义词 | 截然不同、戛然而止、突然中断 |
二、成语详解
“不绝如缕”中的“不绝”表示“不停止”,“如缕”意为“像丝线一样”。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某种东西虽然非常微弱,但却一直延续不断,仿佛一根细细的丝线,即使快要断裂,仍然没有完全断开。
这个成语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
1. 声音:如琴声、歌声、哭声等,虽小却不断。
2. 气息:如病人微弱的呼吸,或某种生命迹象。
3. 情感:如思念、回忆、情绪等,虽不强烈,却持续存在。
4. 局势:形容形势虽危险,但仍能维持一定状态。
三、使用示例
| 示例句子 | 解析 |
| 他那微弱的呼救声不绝如缕,让人揪心。 | 表示声音虽小却持续不断,令人担忧。 |
| 老师的声音不绝如缕,同学们听得入神。 | 描述老师讲话的声音轻柔且持续。 |
| 尽管局势危急,但希望仍不绝如缕。 | 用以比喻在困境中仍有希望存在。 |
四、常见误用提醒
- 误用对象:不能用来形容大规模、强烈的事件或现象。
- 语气不当:不宜用于描述积极、热烈的情境,多用于紧张、忧伤或微弱的状态。
五、总结
“不绝如缕”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强调的是“微弱但不断”的状态。它既可用于文学作品中营造氛围,也可用于日常表达中描述某种持续存在的现象。掌握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