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郎不秀典故】“不郎不秀”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既不像郎君,也不像秀才,形容人没有才能、不中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常用来批评那些既无文才也无武略的人。
典故来源
“不郎不秀”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夫贤者之为人也,不郎不秀,不文不武。”这里的“郎”指有文采的士人,“秀”则指有才华的青年。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平庸无能。
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用法 |
| 不郎 | 不像有文采的士人 | 多用于形容人缺乏文学修养 |
| 不秀 | 不像有才华的青年 | 多用于形容人缺乏实际能力 |
| 不郎不秀 | 既不像郎,也不像秀,形容人平庸无能 | 常用于批评或自嘲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如“这个人不郎不秀,什么都做不好。”
- 自嘲:如“我这人不郎不秀,只能做个普通人。”
现代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不郎不秀”已不再常用,但其背后反映的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平庸的否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避免成为“不郎不秀”的人。
总结
“不郎不秀”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现多用于形容人平庸无能。虽然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仍值得我们深思。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典故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丰富性与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