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不郎不秀典故

2025-10-27 10:31:51

问题描述:

不郎不秀典故,有没有大神路过?求指点迷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7 10:31:51

不郎不秀典故】“不郎不秀”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既不像郎君,也不像秀才,形容人没有才能、不中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常用来批评那些既无文才也无武略的人。

典故来源

“不郎不秀”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夫贤者之为人也,不郎不秀,不文不武。”这里的“郎”指有文采的士人,“秀”则指有才华的青年。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平庸无能。

成语释义

词语 含义 用法
不郎 不像有文采的士人 多用于形容人缺乏文学修养
不秀 不像有才华的青年 多用于形容人缺乏实际能力
不郎不秀 既不像郎,也不像秀,形容人平庸无能 常用于批评或自嘲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如“这个人不郎不秀,什么都做不好。”

- 自嘲:如“我这人不郎不秀,只能做个普通人。”

现代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不郎不秀”已不再常用,但其背后反映的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平庸的否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避免成为“不郎不秀”的人。

总结

“不郎不秀”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现多用于形容人平庸无能。虽然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仍值得我们深思。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典故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丰富性与深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