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哪位大文豪】“出人头地”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超出众人,表现卓越。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宋代,用来称赞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才华和成就让当时的人们为之惊叹。那么,“出人头地”最初是称赞哪位大文豪呢?下面我们通过总结与表格的形式来明确答案。
一、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出人头地”最早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晁错论》。原文为:“古之贤人,不独以才智胜人,而尤以气节立身。士之有志者,当自奋于艰难之中,使天下之人皆知其名,然后可以出人头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贤人不仅依靠才智取胜,更在于他们的气节。有志之士应当在困境中奋发图强,最终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从而“出人头地”。
不过,真正让“出人头地”广为流传并被用于称赞某位大文豪的,是苏轼对他的学生——苏辙的评价。
二、成语“出人头地”最初的称赞对象
在科举考试中,苏轼担任主考官时,发现一位考生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才华横溢,于是他感叹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我应该让路,让他脱颖而出)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出人头地”,用来形容一个人才能出众,超越他人。
这位被苏轼称赞的考生,正是苏辙,他是苏轼的弟弟,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兄长并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总结与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出人头地 |
| 出处 | 苏轼《晁错论》 |
| 最初称赞的对象 | 苏辙(苏轼的弟弟) |
| 背景 | 科举考试中,苏轼对苏辙文章的赞赏 |
| 含义 | 比喻才能出众,超越众人 |
| 文学地位 | “三苏”之一,与苏轼齐名 |
四、结语
“出人头地”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才华的尊重,也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识才之明。苏辙虽是苏轼的弟弟,但他在文学、政治上的成就同样令人敬佩。成语的背后,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对人才的推崇与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