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里的意思是什么】“闾里”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常用于描述古代社会的基层组织或居住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闾里”的含义和功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它指的是居民聚居的地方,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或社会功能。
以下是对“闾里”一词的详细解析与总结:
一、基本解释
项目 | 内容 |
拼音 | lǘ lǐ |
含义 | 古代居民聚居的地区,也指基层行政单位 |
词性 | 名词 |
出处 | 多见于《周礼》《汉书》等古籍 |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1. 先秦时期
在《周礼》中,“闾”是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十里为一乡的基层单位。这里的“闾”和“里”是并列使用的,表示居民的基本居住单位。
2. 秦汉时期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里”作为基层行政单位,而“闾”则逐渐成为“里”的别称。汉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地方官吏通过“里”来管理户籍、征税和治安。
3. 唐宋以后
随着城市的发展,“闾里”逐渐演变为城市中的街巷或坊市,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三、文化意义
- “闾里”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承载着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
- 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以及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方式。
- 在文学作品中,“闾里”常用来表达对家乡、邻里关系的怀念之情。
四、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闾里”已较少使用,但在一些诗词、文言文中仍可见其身影。有时也被引申为“故乡”或“故里”。
五、总结
“闾里”是古代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基层单位,既是居民的居住地,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从最初的行政组织逐渐转变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闾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制度或相关文献,可参考《周礼》《汉书·食货志》等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