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挂剑翻译】一、
“季札挂剑”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个著名典故,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在出使晋国途中,路过徐国(今江苏徐州一带),受到徐君的喜爱。虽然徐君没有明说,但季札心中已许诺将来将佩剑送给他。然而,当他完成使命返回时,徐君已经去世。为了兑现承诺,季札毅然将随身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然后离去。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重信守诺、重情重义的精神,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诚信为本”的思想。后人常以“季札挂剑”来比喻有信义、讲情义之人。
二、翻译与解释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说明 |
| 季札者,吴王寿梦之第四子也。 |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 | 介绍人物身份。 |
| 少好学,有大志,不欲为官。 | 年轻时就爱好学习,志向远大,不愿做官。 | 表现季札的品格。 |
| 出使晋国,过徐,徐君好季札剑。 | 出使晋国时,经过徐国,徐君喜欢季札的剑。 | 引出故事开端。 |
| 徐君虽未言,然心已许之。 | 徐君虽然没有明说,但季札心中已答应送他。 | 表现季札的内心活动。 |
| 还至徐,徐君已卒。 | 回到徐国时,徐君已经去世。 | 故事转折点。 |
| 乃解剑,挂于徐君墓前之树,遂去。 | 于是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然后离开。 | 表现季札的信义。 |
| 后人称其为“季札挂剑”。 | 后人称此行为为“季札挂剑”。 | 故事的命名来源。 |
三、总结:
“季札挂剑”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强调了一个人即使面对无法兑现承诺的现实,也要坚持内心的道义和诚信。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推崇的道德典范。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信”的重视,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与责任。这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依然是立身处世的重要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