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血的典故】“杜鹃啼血”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学与传说的经典典故,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哀怨或深切的思念。这个典故不仅富有诗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一、典故来源
“杜鹃啼血”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齐物论》中关于“望帝化鹃”的传说。相传古蜀国国王杜宇(又称望帝)因治国有方,后禅让王位给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逢春日便日夜啼叫,声音凄厉,仿佛在哭诉自己的悲惨命运。传说其啼声滴落之处,便会流出红色的血,因此被称为“杜鹃啼血”。
二、文化意义
1. 哀怨之情:杜鹃啼血象征着无尽的哀伤与忧愁,常用于表达对逝去亲人、爱人或美好时光的怀念。
2. 忠贞不渝:在一些故事中,杜鹃也代表了忠诚与执着,如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 自然与生命的联系:杜鹃鸟的叫声往往伴随着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希望。
三、诗词引用
| 诗人 | 诗名 | 相关诗句 | 出处 |
| 李商隐 | 《锦瑟》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唐代 |
| 白居易 | 《琵琶行》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唐代 |
| 范仲淹 | 《岳阳楼记》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宋代 |
| 王维 | 《送元二使安西》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唐代 |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杜鹃啼血”常被用作比喻:
- 情感表达:如“他为了爱情,杜鹃啼血般地哀求她。”
- 文学创作:许多小说、影视剧以此为意象,增强作品的情感张力。
- 艺术表现:在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杜鹃啼血成为表达哀婉情绪的重要符号。
五、总结
“杜鹃啼血”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更是中华文化中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爱情、忠诚与哀思的深刻理解,至今仍在文学、艺术乃至日常语言中广泛流传。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名称 | 杜鹃啼血 |
| 起源 | 《庄子·齐物论》中的“望帝化鹃”传说 |
| 文化含义 | 哀怨、思念、忠诚、生命轮回 |
| 诗词引用 | 李商隐、白居易、范仲淹等 |
| 现代应用 | 情感表达、文学创作、艺术表现 |
| 总体评价 | 富有诗意与情感深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
通过了解“杜鹃啼血”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