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恶如仇成语典故介绍】“疾恶如仇”是一个用来形容对坏人坏事极其憎恨的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正直、勇敢、不畏强权的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成语释义
“疾恶如仇”字面意思是:对邪恶之人或行为极为痛恨,如同对待仇人一般。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对正义的坚持和对邪恶的强烈反感,是褒义词,多用于描述有正义感、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
二、出处与典故
“疾恶如仇”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夫贤者之为人也,疾恶如仇,爱善如宝。”意思是:贤德之人对邪恶极为痛恨,就像对待仇人一样;对善良的事物则非常珍视,如同珍宝。
这一成语后来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成为形容正直之士的重要词汇。
三、相关人物与故事
| 人物 | 身份 | 故事简介 | 成语体现 |
| 王符 | 东汉思想家 | 他一生不慕荣利,主张改革弊政,反对腐败,对社会黑暗现象深恶痛绝 | 疾恶如仇 |
| 包拯 | 宋代清官 | 以公正严明著称,敢于惩治贪官污吏,百姓称其为“包青天” | 疾恶如仇 |
| 岳飞 | 南宋名将 | 一心报国,对奸臣秦桧等人极度憎恨,最终被害 | 疾恶如仇 |
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因其对邪恶势力的坚决斗争而被后人敬仰,“疾恶如仇”正是他们精神的真实写照。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疾恶如仇”常用于赞扬那些坚守正义、勇于揭露不公的人。例如:
- 在反腐行动中,官员若能不惧威胁,依法查处腐败分子,便可称为“疾恶如仇”。
-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公之事敢于发声、挺身而出的人,也可被称为“疾恶如仇”。
五、总结
“疾恶如仇”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的抵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是值得弘扬和传承的。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疾恶如仇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释义 | 对邪恶之人或行为极为痛恨,如同仇人 |
| 典型人物 | 王符、包拯、岳飞 |
| 现代应用 | 赞扬正义、反抗不公的行为 |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华民族的正义观与道德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