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意思】“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鸡在天未亮时啼叫,狗在夜间吠叫。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低微的技能或不光彩的行为,有时也用来形容人没有大本事,只能做一些琐碎的小事。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的故事。当时他因门客众多而声名远播,其中有个名叫冯谖的人,曾为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替他收债,二是帮他建立宗庙。但还有些门客只是做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如“鸡鸣狗盗”,所以后人用此来形容那些只懂小技巧、没有大作为的人。
“鸡鸣狗盗”原本是描述鸡和狗在特定时间发出的声音,后来引申为对低微技能或不正当行为的比喻。它常用于批评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耍小聪明的人。虽然这个成语带有贬义,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表示一个人具备一些实用的小本领。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鸡鸣狗盗 |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 原意 | 鸡在天未亮时啼叫,狗在夜间吠叫 |
| 引申义 | 比喻低微的技能、不光彩的行为或无大作为的人 |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批评、贬义,也可指代有实用小技能的人 |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形容人能力有限,只能做小事或耍小聪明 |
| 同义词 | 技不如人、小技小能、无大作为 |
| 反义词 | 才高八斗、才华横溢、大智大勇 |
通过了解“鸡鸣狗盗”的来源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同语境中恰当运用这一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