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是什么意思啊】“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勾结,通常带有贬义。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成语解释
“沆瀣一气”字面意思是“沆”和“瀣”都是夜间的水气,两者结合在一起,比喻两个人或几方人志同道合,彼此配合默契,常常一起做坏事或达成某种目的。现在多用来形容坏人之间狼狈为奸、互相勾结的行为。
二、来源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自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段故事。当时,主考官崔沆(hàng)和考生崔瀣(xiè)两人名字发音相似,被人们戏称为“沆瀣一气”,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讽刺那些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的人。
三、用法与语境
- 褒义使用:极少使用,一般不用于正面场合。
- 贬义使用:常用于批评不良行为,如腐败、勾结、阴谋等。
例句:
- 这两个官员沆瀣一气,暗中操纵招标结果。
- 他们为了利益沆瀣一气,最终被查处。
四、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沱瀣一气(注意:正确写法应为“沆瀣一气”) |
| 拼音 | hàng xiè yī qì |
| 出处 | 唐代科举考试中,崔沆与崔瀣之名谐音而得名 |
| 含义 | 比喻坏人之间勾结、狼狈为奸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指人与人之间不良合作 |
| 例句 | 他们沆瀣一气,企图掩盖真相。 |
| 近义词 |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勾结串通 |
| 反义词 | 背道而驰、各行其是、洁身自好 |
五、注意事项
在使用“沆瀣一气”时,应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虽然它形象生动,但因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不适合用于正式或中性场合。
总之,“沆瀣一气”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评判的深刻理解。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