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绣球的词语意思】“滚绣球”是一个传统曲牌名,最早出自元代杂剧,后广泛用于戏曲、说唱艺术中。它原本是一种音乐形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常用于描写人物情绪起伏、情节跌宕或场景变化。在现代语境中,“滚绣球”也常被引申为一种比喻,形容事情复杂多变、难以掌控的状态。
一、词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词性 | 名词/动词(根据语境) |
| 来源 | 元代杂剧中的曲牌名 |
| 原意 | 一种戏曲音乐形式,节奏欢快,旋律流畅 |
| 引申义 | 形容事情混乱、复杂、难以控制 |
| 使用场景 | 戏曲、文学、日常口语中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滚绣球”最初是元代杂剧中的一种曲调名称,其节奏感强,常用于表现人物情感激烈、情节紧张的场面。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词逐渐脱离了音乐范畴,成为文学和语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古典文学中,“滚绣球”常用于描写人物内心波动或事件发展迅速的情节。例如,在《西厢记》等作品中,便有使用“滚绣球”作为曲牌的例子。
三、现代用法举例
| 例句 | 含义 |
| “这事儿搞得像滚绣球一样,我根本理不清。” | 表示事情复杂混乱,难以处理 |
| “他一上台,就如滚绣球般把全场气氛带动起来。” | 形容人情绪高涨,带动氛围 |
| “故事的发展像滚绣球一样,越来越精彩。” | 比喻情节层层递进,扣人心弦 |
四、总结
“滚绣球”原为戏曲曲牌,后演变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它既可以指代具体的音乐形式,也可用来形容事物状态的复杂与动荡。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用于比喻,强调事物的多变性和不可控性。通过了解其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