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亲戚之所畔的出处】一、
“攻亲戚之所畔”这一说法源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经典论述,是孟子在分析国家兴亡与民心向背关系时提出的重要观点。该句强调了君主若失去亲族和民众的支持,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攻亲戚之所畔”可以理解为“攻击那些被亲人所反对的人”,或更广义地解释为“讨伐那些失去人心的统治者”。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仁政”与“民本”的核心理念,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服人,赢得百姓和宗族的支持。
以下是对该句出处的详细梳理与分析: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下》 |
| 原文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 释义 | 孟子认为,国家的安全不仅依赖于地理优势和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如果一个君主失去了亲族和百姓的支持,就会陷入孤立,最终失败。 |
| 理解角度 | 1. 政治层面:强调统治者应施行仁政,赢得民心。 2. 道德层面: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3. 历史教训:提醒后人重视内部团结与道德建设。 |
| 引申意义 | 在现代管理、组织治理中,同样适用“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原则,强调团队凝聚力与领导者的道德感召力。 |
三、结语
“攻亲戚之所畔”虽出自古代典籍,但其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政治、管理乃至人生处世的深刻启示。通过了解这句话的出处与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在现代社会中加以借鉴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