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断交文言文翻译】一、
“割席断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故事讲述的是管宁与华歆之间的友情破裂过程,反映了古人对道德操守和志趣相投的重视。
在文中,管宁与华歆原本是好朋友,但后来因为两人在对待金钱、地位等世俗利益的态度上产生分歧,最终导致二人决裂。管宁认为华歆心术不正,不适合继续交往,于是割断席子,表示不再与他同坐,以此表明自己与华歆断绝关系的决心。
该故事常被用来比喻因志不同道不合而断绝友谊,强调了交友应以品德和志向为基础,而非利益或权势。
二、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
| 文言文原文 | 白话翻译 |
|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地。 |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地。 |
| 见一牛曳车,其人引之,欲得其钱。 | 看见一头牛拉着车,那人拉它,想要得到它的钱。 |
| 歆往观之,宁曰:“此非吾所欲也。” | 华歆前去观看,管宁说:“这不是我所想要的。” |
| 歆还,宁割席而坐。 | 华歆回来后,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 |
| 曰:“子非吾友也。” | 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
三、总结分析
“割席断交”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判,更是对友情本质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 交友需有共同价值观:真正的朋友应志趣相投,道德一致。
- 行为决定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往往能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
- 断交并非无情,而是明辨是非:割席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长期观察后的理性选择。
这一典故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品德修养,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如需进一步探讨“割席断交”的文化影响或现代启示,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