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烛残年指的是什么】“风烛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到了晚年,身体虚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状态。这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老年人如同风中之烛,随时可能熄灭,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岁月无情的感慨。
“风烛残年”出自古代文学作品,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风烛残年,朝不保夕。”其本义是比喻人到老年,如风中之烛,随时可能熄灭,强调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在现代使用中,它多用于描述老年人的衰老状态,带有一定的悲凉色彩,但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名称 | 风烛残年 |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 本义 | 比喻人到老年,如风中之烛,生命即将结束 |
| 现代用法 | 描述老年人身体衰弱、生命接近尾声的状态 |
| 情感色彩 | 带有悲凉、感慨之情,也包含对生命的敬畏 |
| 使用场合 | 文学、口语、正式或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 |
| 同义词 | 暮年、晚年、迟暮、老迈 |
| 反义词 | 青春、壮年、年富力强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风烛残年”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生阶段的深刻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珍惜当下,善待每一个年龄段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