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怎么制作】发酵床是一种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畜禽粪便进行分解、转化的生态养殖技术,具有环保、节能、提高动物健康等多重优势。制作发酵床的关键在于原料的选择、菌种的配比以及日常管理。以下是对发酵床制作方法的总结与对比表格。
一、发酵床制作步骤总结
1. 选择合适的材料
发酵床的主要原料包括稻壳、木屑、秸秆、玉米芯等有机物,要求干燥、疏松、透气性好,便于微生物繁殖和气体交换。
2. 添加发酵菌种
常用菌种包括EM菌、乳酸菌、放线菌等,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菌种组合,并按照比例均匀混合到原料中。
3. 调节水分与碳氮比
水分控制在40%~60%,碳氮比建议在25:1左右,有利于微生物的高效分解。
4. 堆制发酵
将混合好的原料堆成垛,覆盖薄膜或草帘,保持温度在50℃~60℃之间,持续发酵7~15天,期间注意翻堆和补水。
5. 铺设使用
发酵完成后,将成品铺设于养殖场地面,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可长期使用,定期补充菌种和水分。
6. 日常维护
定期检查湿度、温度,必要时补充菌种和调整垫料结构,确保发酵床的持续有效运行。
二、发酵床制作关键要素对比表
| 项目 | 要求/建议 | 说明 |
| 原料类型 | 稻壳、木屑、秸秆、玉米芯等 | 选择干燥、疏松、透气性强的有机材料 |
| 菌种种类 | EM菌、乳酸菌、放线菌等 | 可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按比例调配 |
| 水分含量 | 40%~60% | 过高易腐烂,过低影响发酵效果 |
| 碳氮比 | 25:1 左右 | 碳源充足,氮源适中,利于微生物生长 |
| 发酵时间 | 7~15 天 | 温度稳定时加快发酵速度 |
| 铺设厚度 | 15~30 厘米 | 根据畜禽种类和使用频率调整 |
| 日常维护 | 定期补水、翻动、补菌 | 保持发酵床活性,防止板结或变质 |
通过合理制作和科学管理,发酵床不仅能有效减少粪污排放,还能改善养殖环境,提升畜禽健康水平,是现代生态养殖的重要手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