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羝羊触藩的基础解释】“羝羊触藩”是一个源自《易经》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陷入困境、进退两难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只公羊试图撞开篱笆(藩)却无法成功的情景,寓意在面对障碍时无法突破,显得无力和尴尬。
以下是对“羝羊触藩”的基础解释,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理解和记忆。
一、基础解释总结
“羝羊触藩”出自《周易·大壮卦》:“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意思是:一只公羊用角去撞篱笆,既不能退回,也不能前进,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后来,“羝羊触藩”被引申为人在某种情况下,因力量不足或方法不当,导致无法突破当前的困境。
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一个人在行动中遇到阻碍,无法顺利推进,甚至可能因此遭受挫折或失败。它带有一定的贬义,强调的是“力不从心”和“处境艰难”。
二、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周易·大壮卦》 | 
| 原意 | 公羊撞篱笆,进退不得 | 
| 引申义 | 处于困境,无法突破 | 
| 使用场景 | 形容人遇阻、无能为力、进退两难 | 
| 情感色彩 | 贬义 | 
| 适用对象 | 人或行为 | 
| 类似成语 | 进退两难、骑虎难下、困兽犹斗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工作、生活或决策中的困境 | 
三、使用建议
在日常交流中,“羝羊触藩”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因为自身能力或外部条件限制,无法实现目标的情况。例如:
- “他想创业,但资金不足,简直是羝羊触藩。”
- “这次项目进展缓慢,仿佛陷入了羝羊触藩的境地。”
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较为文雅,适合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使用,口语中较少出现。
四、结语
“羝羊触藩”虽源于古代典籍,但在现代汉语中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它不仅保留了古典文化的韵味,也能够准确传达出人在困境中挣扎的形象。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美感。
                            

